摘要:据资料介绍,捷胜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原址为古战场捷琅埔,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千户候良率吏民英勇抗击并大败倭寇,故改称捷胜。这次采风,我们先后参观了捷胜镇有名的景点——得道庵、黎明洞、古戏台、古。...
捷胜,很好听的名字,带着胜利的喜悦。
据资料介绍,捷胜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原址为古战场捷琅埔,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千户候良率吏民英勇抗击并大败倭寇,故改称捷胜。这次采风,我们先后参观了捷胜镇有名的景点——得道庵、黎明洞、古戏台、古城墙。
在得道庵,我们领略了“虹桥捷步”“曲径通幽” “石船泛绿”“古壁苍松”等有名的“八景”。
印象最深的是走过虹桥时看到的“点头”石刻:“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一点头。”心想,倘若能明白禅机,也许芸芸众生就不会活得太苦太累。正所谓“得解脱时天地小,道元妙处海山空”,善哉!善哉!
从得道庵出来,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黎明洞。
“石洞烟霞古,乾坤岁月长”,黎明洞原名石厝洞,又称捷胜石室,它与两位隐士有关。明末清初名士廖天佐,祖居今陆丰甲子,随父经商于捷胜城。廖天佐才华出众,十余岁便考得秀才,但其时朝廷黑暗,考官贪财索贿,舞弊盛行,廖天佐几次乡试皆因考官索贿不遂而遭排弃,以致名落孙山。激愤之余,遂弃绝功名之念,隐居“黎明洞”。
不久,又有一位祖籍淮南的南明总兵刘锷,因遭奸佞排斥,又不愿降清,乃弃家奔依故友捷胜所守备,由此结识廖天佐,并与廖天佐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遂同避居于“黎明洞”,人称“黎明洞”两名士。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中午,洞内阴凉清幽,透过洞口望去,满目苍绿,蓝天白云就在眼前,洞外的阳光灿烂跟洞内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一老者在洞内简陋的竹床上酣睡,看来,老者选择此地为避暑圣地,在此享受这“天然佳趣”了。
午饭后,我们还参观了古戏台和凝波寺,再穿街走巷参观蔡氏宗祠、黄氏宗祠和何氏宗祠。这些祠堂大多修葺一新,洋溢着浓厚的家族文化。
如何氏宗祠的门联几乎都是“庐江世德,学海家声”,透着一股浓郁的书香气。
同行的老一辈文友介绍说,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这次采风,我大概也明白了,人们对于祠堂的情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首孝悌、次谨信,泛众爱,而亲仁”另一个层次的理解。
在黄氏宗祠,我们还特地参观了黄百万故居,黄百万,原名黄元振,清康熙年间人,为人豪侠,是当时海丰县的首富,因为他每年要向朝廷纳贡元百万,因此被称为“黄百万”。
黄百万义救东洲坑的故事使我们对这位当年的“土豪”产生钦佩之情。文友们纷纷在他的故居里那面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的屏风前留影纪念。
离开宗祠,我们到捷胜中心小学去瞻仰“内文阁“的残碑,然后穿过悠长悠长的巷子,去触摸当年捷胜所城那截残存的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墙西北角,心中涌起的遗憾和忧伤,随着夏风慢慢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