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23:38:50 | 浏览:555
白玮/文(头条号签约文章)
到绍兴,坐乌蓬船,吃绍兴菜,喝黄酒应该是旅居绍兴的一个标配。
这三个元素就像是一个文化符合,紧紧地粘贴在绍兴的名片上,进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象征,在历史的风尘中游动飘逸。
1、文脉流传千年未曾中断。
在全国的各大城市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和风云的变幻,几乎每座城市的文脉都发生过断裂或重组,但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中,惟独绍兴的文脉却一直流淌传承,就像一条窄窄的乌蓬船游荡在古越国的雨季,始终如一。
之所以说绍兴的文脉一直未曾断裂,主要是基于她的古越国文明特征。
作为古越文化的发祥地,直到现在,绍兴还一直保留着古越文化的基因,行走在绍兴的街头,虽然每个人也都衣着现代服装,但从他们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你恍惚觉得正行走在古越国的故事里。
与她一水之隔的杭州就截然不同。
杭州和绍兴虽然同属于稻作文明,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来自中原的南逃王朝在此建都。所以,杭州的文脉自南宋之后便迅速向中原文明发生转化,几乎一夜之间使杭州的文脉全盘中原化。
而绍兴却并未随南宋王朝的建都而发生转变,尽管南宋王朝的第一个年号就叫绍兴,绍兴之名也起始于杭州。
在这一点上,应该感谢南宋小朝庭赵构,就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将都城临时设在临安,而没有选择绍兴。
他的这一临时决定,冥冥之中却得以使绍兴这个“活着的古城”一直流传到今天。
2、绍兴黄酒,一醉千年。
中国黄酒之源在绍兴。
直到今天,绍兴黄酒还一直保持着最古老的酿酒方法,而这个方法才是最中国的酿制方式。
我们知道,现代的白酒蒸馏技术大约在元代时期,才由北方的元蒙传入中国。在此之前,古中国一直延续着古老的纯粮发酵加曲酿制手法。
这个古老的酿制手法就是绍兴黄酒的酿制手法。
白酒可以用酒精勾兑,红酒可以掺杂灌装,惟独黄酒,必须用古中国的糯米发酵压榨才可以制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们之所以说黄酒养人,恰恰也正基于此,因为它才是真正粮食的精华。
提起黄酒,我们一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会稽山黄酒,并联想到近两千年前会稽山下的那场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或许是古中国最著名也最雅致的一场醉,而这场醉中喝的酒,恰恰就是绍兴黄酒会稽山。
所以说,绍兴,一直保持着中国的酒脉文化,一直不曾中断。
3、千古流传绍兴菜
说绍兴的文脉一直未曾中断,不仅体现在她的文脉和酒脉上,还表现在她的饮食文明之脉上。
千百年来,中国各流派的菜系都发生过大规模的变化,不仅是加工手法还是食材的选料,各大派别的菜肴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似是而非的位移。
尤其是在最近十余年间,各大菜系在进入城市后,相互抄袭借用,几乎全面江湖化矣。
但绍兴菜,虽也经江湖多年侵扰,但在繁乱的烹饪江湖上,始终保持着“饭稻羹鱼”的古法烹饪的精髓,沿袭着一以贯之的“鱼米文明”的饮食之脉,不曾中断。
通常情况下,很多消费者会把绍兴菜当作杭帮菜来吃。这其实是一种误吃。
自南宋之后,杭帮菜迅速中原化,我们今天吃到的杭帮菜大多来自于北宋汴梁。而绍兴菜却不曾有变。
绍兴菜讲究“霉、腌、糟、臭、醉”的传统烹饪方法。
无论是“霉和腌”,还是“糟臭醉”,都和当地独特的潮湿天气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潮湿的气候要求当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须通过发酵、酱制的方法才能使食物得以长期稳定储藏和保存。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当今绍兴菜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感。
这些经过发酵酱制的食物,在益生菌和酶的作用下,恰恰适合人体的需要。
我们之所以说绍兴黄酒和绍兴菜养人,也正是这个原理。
而这一切,恰恰是中国正宗的文明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