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23:34:43 | 浏览:2876
江南湿冷时节,邀几个朋友,温一壶绍兴黄酒,慢慢地喝上一个钟头,这是不少长三角人的享受。对黄酒这款承载着人文情结的产品,有人提出了异议:这酒只是你们江南人喝的吧?未必。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景良,祖籍安徽,天津长大,北京工作,这辈子没有到过绍兴,也从不嗜酒。多数时候,他的独子在晚上8点左右来看望他,斟满一小盅黄酒,父子俩在客厅品着酒,聊聊天。但是,这位鲐背之年的老先生却对绍兴黄酒情有独钟,回忆从小跟随父亲一起喝酒的情形,对绍兴黄酒的品质赞不绝口。
周景良曾把父亲收藏的一百多张绍兴黄酒酒票,集结出书《醪海遗帧——周叔弢先生藏酒票》,后又撰写回忆文章《我父亲和酒》,谈到了新中国成立前,他父亲所参加的宴席上是喝黄酒的,至少在北京、天津一带,这好像形成一种规矩或惯例。
他父亲周叔弢是位政治家、实业家,在生活中颇有情趣。酒类中,周景良的父亲最喜欢的是绍兴黄酒,他认为黄酒的品格在一切酒中为最高,只觉得黄酒香气高雅、醇厚。在几十年间,凡在宴会上喝了黄酒,周叔弢必把酒票保存下来。有时还附上一纸,写下他的感想。久而久之,酒票竟积存了105张。酒票,是在纸上印有酒庄字号、地点、主人名姓、分号地点等情况,封酒坛时,把酒票叠小,放置坛口处,再用泥封口,可说是一种老式的防伪措施。这105张酒票中,有88张都写到造酒运售往北方和闽、广的情况。
到1959年国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们率团参加,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当时,绍兴酒厂精心挑选了500坛23公斤装的大坛酒运往北京用于庆典之用,作为国宴用酒。1988年12月,钓鱼台国宾馆曾专门致函绍兴市酿酒总公司表示感谢,函中写道:贵公司生产的古越龙山牌加饭酒、花雕坛酒,自我馆建馆以来,在各种宴会、国宴上专用,得到了来馆宾客和领导的赞赏……
由此看来,黄酒并不仅仅是江南人的爱好。
从绍兴酒坊的历史看,黄酒更早时就已走出了江南。早在明清时期,绍兴很多酒坊就已经开始在外地设立酒行和酒庄,以销售黄酒为主,兼提供饭菜,类似今天的酒店。1949前,仅武汉一地,就有40多家黄酒酒行,在陕西榆林,还有东北的一些城市也都设有酒行,绍兴黄酒在这些地方都很有名。《绍兴文史资料》中关于“绍兴阮社章东明酒坊”记录:五口通商时(1842年),阮社章东明酒坊每年酿酒达六七千缸,每缸五六百斤。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该酒坊先在上海开设二家酒行(南号、北号),后在天津设立“全城明记酒庄”,作为运销本坊产品的机构。“全城明记”开设后,北京同仁堂专门向章东明酒坊订购制药用酒,章东明酒坊特为其生产名叫“石八六桶”的上品酒,双方合作直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而无形废止。
大约在1934年前后,是绍兴黄酒的鼎盛时期。资料记载,当时,绍兴城乡约有酒坊2246户。其中,东浦576户,阮社435户,柯桥414户,绍兴城区359户,皋埠282户,东关85户,钱清和安昌共95户。据记载,当时年产300缸以上酒坊就有68户。阮社的章东明酒坊、高长兴酒坊、茅万茂酒坊、茅大升酒坊等都远近闻名,其中茅大升酒坊年产量达到2570缸……绍兴黄酒的几大品牌,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的前身都是从酒坊演变而来的。
但目前,黄酒不得不面对作为“小酒种”的现实,整个行业产值只有200多亿元,其中绍兴产区约占五分之一。相比白酒和红酒产业,黄酒只是“小弟弟”,产值只占到3%左右。
为什么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黄酒,进入国宴和上层宴会的黄酒,市场份额会大幅缩水?据黄酒文化研究者杨一的研究,一方面是因为黄酒的原料是大米,而非杂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粮食紧缺的阶段,黄酒酿造被严格控制,除了绍兴这一传统产区外,其他大部分产区的酒厂被关闭,黄酒产量大幅减少,而没有限制的白酒产量增长。改革开放后,洋酒进入中国,新奇与崇洋的心理,让一些人开始选择红酒、啤酒,而以养生为特色的黄酒,被许多人遗忘了。
前不久,中国绍兴黄酒集团董事长钱肖华曾建议,在黄酒的家乡绍兴打造“世界名酒产区”,通过建设黄酒产业园和黄酒小镇等途径,创造黄酒产业的新价值。黄酒,确实已经是绍兴的一张文化名片,未来它是否可以成为长三角的文化名片之一?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记者 史春波北方人喝起绍兴黄酒,总会说一句:“好喝”,但是,“上头”。绍兴的黄酒像绍兴人一样,喝起来甜咪咪,但是容易醉人,总能不知不觉中把豪迈的北方人“放倒”了,一觉醒来,昏天黑地。不过,从今天开始,北方的酒友们大可不必担
与葡萄酒、啤酒一样,中国的黄酒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不是很意外,印象中总觉得白酒才是我们华夏儿女最早能酿造的酒?其实不然,无论李白的“玉碗盛来琥珀光”,还是《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说的都是黄酒而不是白酒。黄酒一直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
绍兴,一座江南水乡,更是一座被酒香浸润千年的古城。绍兴黄酒已有数千年历史,色泽透明澄澈、甘洌芬芳,口感集甜、酸、苦、辣、鲜、涩六味于一体,浑然天成。旧时绍兴人家不管生子生女,孩子一出生就在地下埋几坛黄酒,生女称为“女儿红”,生子称为“状元红
本文由XN知酒原创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文 | 知酒团队(ID:XNzhijiu)从青睐洋货到热衷国货,中国消费迎来了国潮的东风。在此大势下,包括白酒、黄酒、国产葡萄酒越来越多被端上到国民的餐桌上。今天我们要说一说黄酒源头——绍兴。这一天的到
绍兴的黄酒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较为普遍,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经久不衰,并且逐步发展成为绍兴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绍兴黄酒历来著名,不乏朝廷贡品。在明代时期,就已经开始远销海外。古时山阴叶万源酒坊所产之酒,以其质特
工作人员在绍兴市柯桥区盛鑫印染有限公司操作数码印花机进行印染。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强晓玲)1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从“小Q”黄酒到“绍芯”——一座千年古城的产业转型》的报道。提起绍兴,很多人会想到
一闻一抿间,黄酒特有的醇厚瞬间在口中释放。昨天下午,“上海·绍兴周”活动的重头戏——“不上头”新品黄酒品鉴会举行。“不上头”的绍兴黄酒,由古越龙山与江南大学黄酒酿造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亮相上海的这款新品,酒精度为15度。现场,不少上海人赶来
今天(4月16日)上午,古越龙山“不上头”黄酒正式上市。国内外消费者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古越龙山公司购买“不上头”黄酒。古越龙山“不上头”黄酒由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联合设立的黄酒酿造创新实验室经过长期研究,破解了导致黄酒后劲
她,被称为比基尼美女中的“黄酒西施”。她,从小闻着酒香长大,薪火相承地成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花雕酒坛制作的传承人。她名下创办的江南百彩堂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拥有多项绍兴花雕酒坛的外观专利。她叫潘静怡,全国健美健身锦标赛桐庐第三届“
文/小肥虾#了不起的绍兴#中国酒早在夏朝初年就已经出现,古书上说,仪狄是个善于烹饪的厨师,他用桑叶包饭发酵后,酿出的液体送给禹,这就是酒的雏形。晋朝江统在《酒诰》里提出,剩饭在空气中逐步分解成糖和酒精,从而转变为糟香浓郁的酒。古人认为,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