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来到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将1131年改为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所在地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经元、明、清三朝,辖境属...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来到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将1131年改为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所在地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经元、明、清三朝,辖境属县均未变,至民国二年(1912年)废除绍兴府,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
绍兴府地图
绍兴府存在了781年,但是山阴与会稽的历史却更为久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原吴越之地设置会稽郡,辖26个县。这26个县当中有一个大县,就是山阴县。古人以山之北而为阴,山阴之名,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北而得。
从秦汉至东晋,会稽郡郡治一直在山阴县。东晋时期,中原人士大量南迁,作为会稽郡郡治的山阴县人口大量增加,并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山阴县在全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南北朝时期的陈朝永定年间(557-559年),为利于皇权控制和管理,仿制地方政权做大,以贯穿绍兴府的府河为界,将山阴县拆开,分设山阴、会稽两县。包括郡城在内,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府河从此又有了界河的称谓。
旧时绍兴城街景
从此,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少有的一城两县并存的局面。后世历经隋、唐,虽一度时分时合,但自从南宋高宗立绍兴府后,从公元1131年起山阴、会稽两县一直并设。清宣统三年(1911),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隶属绍兴府。1983年,设地级绍兴市,划绍兴县城区和城郊6乡建置越城区。2013年,撤销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
绍兴古城
现今的绍兴城一直是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同时又是山、会两县的县治所在地。山阴、会稽两县在绍兴府城内的分界线府河,南起植利门(南门),北到昌安门,河西为山阴县,河东为会稽县,河上约有10座桥梁连接两县。绍兴民间历来就有 “山阴不管,会稽不收”说法,因此也就有了明代才子徐渭智赚山阴、会稽两县知县,为民请命的传奇故事。而同为一城的蔡元培和鲁迅,一个自称山阴人,而另一个却自称会稽人。
如今的越城区与柯桥区所辖区域大致分别为原来的会稽县和山阴县。而2013年,绍兴县设区时,民间取名山阴的呼声很高。最后,绍兴县仅改为柯桥区,颇为遗憾。山阴、会稽千年越韵只能在历史记忆中寻觅。